简体中文
“绿色经济”构图添蓝底 海洋生态保护获双赢
【91视频观看环境 污水处理】在“绿色经济”理念下发展“蓝色经济”,以保护海洋为前提,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防护与治理。源于此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预示着经济新增长点的扩容。


“绿色经济”构图添蓝底 海洋生态保护获双赢

最新研究指出,海洋面积大约只有13.2%还是“海洋荒域”,即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当然,不仅仅是对海洋生物的捕猎,还有生态破坏对海洋整个大环境的影响。
 
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听到过很多类似的消息,陆地上的垃圾或者是被污染的溪流、河湖水汇聚到了海洋里。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的人类活动,让近海水域的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河长制之外还延伸出了滩长制、湾长制这样的管理制度。
 
对海滩生态环境的重视,对海湾区水环境污染的治理,都能够有效地截断污染源直接入海的路径。总体而言,在河长制全面推广,并且取得了初步进展的前提下,滩长也好,湾长也好,为污水和垃圾冲进海洋拉开防护网,找到负责人,是有益的尝试。
 
仍记得前几日,媒体公开了一组北极熊宝宝玩耍黑色塑胶袋的照片,地点是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离大约几百公里的距离。可见,陆上垃圾对海洋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不少人再一次刷新了,关于“海洋里的PM2.5”的危害性认知。
 
如同一只蝴蝶煽动的翅膀,同根同源的海洋并不能真正与陆地活动分割开来。众所周知,目前各地关于海洋塑料污染的消息频现,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的威胁也确实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重视。
 
论面积,海洋占据了大半个地球版图;论资源,海洋资源挖掘潜力不可估量。故,“蓝色经济”发展的呼声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前提却是站在“绿色经济”构图的制高点上。
 
因此,聚焦海洋环境保护这个命题的业内外人士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
 
就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决赛上,一种海水中可降解材料的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号称“能自动消失的塑料”,中科院理化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团队通过向生物降解聚酯体系中引入非酶水解基因,实现了塑料的海水可控降解。
 
这一创新之举有望成为航行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有效替代方案,甚至能够在水产养殖等其他领域延伸应用。
 
此外,美国一个12岁的小小发明家带来了红外线水底汽车,作用就是侦测海洋微塑料。据悉,12岁的Anna Du为这辆机器人车装配了红外线侦察和拍摄功能,在特别算法下识别废弃物。尽管目前只能延伸至水下7.6米,但是不论是创新精神、环保意识,还是新思路都值得称赞。
 
为了保护蓝色海洋,来自民间的高手可不少。曾经令人惊艳的“海上漂浮垃圾桶”设计已经开始在英国探索大规模商用路径,而研发Seabin的是两位澳大利亚冲浪者。众筹成功后,这种垃圾桶就获得了不少商家的青睐,为解决海洋垃圾污染再添助力。
 
以上,海洋有形污染其实获得了颇高的关注度。不过,也有一部分声音开始科普“无形污染”。具体而言,就是所谓噪音污染对生物听觉、生物行为、生物器官等方面的影响。凡此种种,均在提醒人们,海洋环境保护在生态自然循环体系中的重要性。
 
也如上述所言,海洋环境的优良是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于海洋空间进行各类活动的先决条件。
 
现代理念中的“蓝色经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利用”和“保护”并存。发展旅游业也好,发展海水养殖也好,发展油气勘探也好,或者海洋能开发也好,都是不错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广州市黄埔区碧山大街29号联东U谷B1102
020-82320311???
020-22108911????
联系91短视频黄下载????????